秋季哪些中藥進補效果佳
在秋天進補,其基本原則是應滋潤,切忌耗散。因此有“秋冬養陰’一說,常用的補藥如下:
1、西洋參:又叫花旗參,為貴重藥材。中醫認為,西洋參味甘、微苦、涼,歸心、肺、腎經。功能補氣養陰,清火生津,為清補保健之妙品。
西洋參的主要作用有二,一是能用于氣陰虛所致的少氣、口干而渴、乏力等癥,或肺陰虛所致的咽干、聲音嘶啞、干咳等癥,這是因為西洋參能補氣養陰;二是西洋參可用于陰虛發熱的午時潮熱而綿纏日久,或久咳、咳血、痰少等癥;亦可用于高熱病中氣陰受損所致的氣短乏力、口渴、脈無力等癥,這是因為西洋參能養陰清熱。還要說明一點的是,西洋參性涼而補,凡欲用人參不耐人參之溫者,皆可用之,特別是秋天,更是以服用西洋參為最好。
2、沙參:有南、北之分,二者清養肺胃之功相同。唯北沙參甘苦淡涼、滋陰力強;南沙參甘微苦涼,功同北沙參而力稍遜。
沙參為清養保健之品,常用于補益保健。故常用于肺胃陰虛之證。沙參在使用時,一般是入藥水煎服,每次10~15克。
3、芡實:又名雞頭米,是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子仁,常見的為長圓形,如豇豆大小,質白潔凈,易于煮軟。味甘、澀、性平,有健脾養胃,益腎固精的作用。中醫養生學認為,芡實抗衰延年,最益脾胃。據現代研究,芡實含大量糖、蛋白質、脂肪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,這些物質對維持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,證實芡實確為保健良藥之所以提倡在秋天進食芡實,意義在于它可調整被炎夏所消耗的脾胃功能,脾胃充實以后,再吃較多的補品或難消化的補藥,人體就能適應了,對身體也就有益無礙了。
4、玉竹:味甘、性平,有養陰潤肺、益胃生津作用;是養陰生津之佳品。本品單用即效,如玉竹150克,煮汁飲之,用于陰虛發熱口干、小便短澀。
5、天冬:味甘、苦、性寒,功能清肺降火,滋陰潤燥。天冬亦有潤肌悅顏、健身延年的作用。天冬單用就有效,如以鮮天冬搗汁熬膏,每服一湯匙,早晚空心溫酒下,久服有益氣延年之功。
在此,華夏健康溫馨提示秋冬季對身體進補雖然好,但是不宜過多,以免進補過度對身體反而不好,一般以一周1-2次為宜。